本文由深圳市儿童医院 戴梦颖 主治医师原创
生娃前,看着别人家奶香软糯的娃真是忍不住想亲一口,看着精致可爱的童装,恨不得马上自己生一个打扮起来……
一不小心,自己也入了坑,没想到看到的都是表象,有图不一定有真相。真相是娃小的时候,家长围着屎尿屁,娃长大了情况越发可怕,被娃气到原地爆炸千百回,每次都安慰自己:我生的、我生的……
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听话一点、配合一点呢?
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应用行为分析,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行为,应用行为分析就是一门研究我们行为的科学。

注:A:前因;B:行为;C:后果。
万事皆有因,有因必有果。一个学会叫妈的宝宝,是因为每次发出这个音,妈妈就会出现来满足他的需要。一个人在挠痒痒,是因为他被蚊子叮了,挠完了痒感会缓解,因为挠了就不痒了,所以下次身上再痒的时候就还会去挠。可见前因可以引起行为,后果可以影响行为。
有点复杂,那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:
一、躺地打滚的小宁
小宁是个3岁的男孩,正在收银台下面打滚,他想买奇趣蛋,但奶奶没买,他滚来滚去,地板已经被他擦干净了,引得周围好多人侧目,奶奶面子过不去,只好妥协,付钱,小宁立马起来蹦蹦跳跳的走了。
躺地打滚是我们看到的行为,前因是因为他们到了超市看到了奇趣蛋,后果是他得到了奇趣蛋。
我们常说隔代亲,老人家惯孩子就是这样的,孩子通过这种强烈的表达方式让大人招架不住,最后就能得偿所愿。奶奶最后的妥协就强化的孩子的躺地打滚。

那要怎么做呢?